这是我原创的第834篇文章
大多数人面对复杂问题时,第一反应是逃避。或者说,他们本能地觉得复杂等于困难,困难等于无法解决。
于是他们要么抱怨“水太深”,要么直接甩锅给“专业的人”。
但真正的高手,从来不觉得复杂本身是问题。
问题的核心在于,你如何拆解它。
图片
今天分享一个高手处理复杂问题的降维思考法:
复杂的事情简单化,简单的事情标准化,标准的事情流程化,流程的事情自动化。
01
降维,把混沌无序的东西,一层一层剥到最底层逻辑。
举个例子,有人问:“怎么管理一家公司?”
普通人会列出一堆理论:组织架构、企业文化、绩效考核……
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?
先搞清楚这家公司靠什么赚钱。
如果它靠卖产品,那就盯着供应链和销售渠道;如果它靠服务,那就盯着客户体验和交付效率。
其他的一切,比如,员工情绪、办公室政治、甚至老板的脾气......都是噪声。
剥开这些噪声,复杂问题就只剩下一根线头:钱从哪里来,怎么来得更快更多。
复杂化是很简单的事,多数人都会做,反而是简单化,成了最难的事。因为这需要极强的判断力:你得知道什么能扔,什么必须留。
比如写一篇文章,新手总想塞进所有知识点,生怕漏掉一个术语显得不专业。
但更好的是问一问自己: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是谁?他们最需要解决什么痛点?
答案一旦清晰,90%的冗余信息都可以删掉。
剩下的10%,用最直白的语言说清楚,就是好文章。
简单化的本质,是找到问题的“最小必要单元”——少了它,问题就不成立;有了它,其他都是装饰。
02
接下来是标准化。
有些人会抵触标准化,觉得它死板,扼杀创造力。
比如饭店一旦标准化,做成了工厂加工,然后运到店面来简单处理就上菜,大家就不喜欢的。所以的品牌快餐都是这个方法。这样才能把握菜品的整体质量。
标准化真正的价值在于“可复制”。
你费尽心思解决了一个难题,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,还得从头再来,那算什么本事?
别迷信自己的临场发挥,临场发挥意味着不稳定,时好时坏,这就增加了风险。可重复的解决方案,不一定最好,但一定是稳定发挥。
标准化不是为了限制你,而是为了让你腾出脑子,去解决更值得创新的部分。
03
然后是流程化。流程化最容易被误解成“走形式”。实际上,流程化的精髓在于“强制顺序”。复杂问题往往由多个环节串联而成,顺序一旦错乱,结果就会失控。举个例子:飞行员在起飞前的检查流程。驾驶舱里有上百个按钮、仪表和系统,但检查清单规定了严格的顺序——先确认油量是否充足,再测试引擎是否正常运转,接着检查通信设备能否接通塔台,最后核对导航数据是否准确。哪怕机长飞了三十年,哪怕他闭着眼都能摸到每个开关,也必须按清单一步步执行,绝不能因为“经验丰富”就跳过某个环节。为什么?因为一次侥幸,可能就是几百条人命的代价。流程化的力量,就在于用强制顺序消灭“我以为”的侥幸心理,把安全锁定在每一步的确认中。普通人总觉得“顺序没那么重要”,但高手清楚:顺序就是因果。创业公司最容易犯的错是什么?不是产品不够好,而是同时做十件事:融资、招人、开发、营销、公关……每件事都想立刻到位。结果就是资源分散,团队疲惫,最后什么都没做成。更优的做法是:先活下去,再活得好,最后活得久。活下去需要现金流,所以第一步永远是找钱;钱到位了,再集中精力打磨产品;产品能卖了,才铺开营销。流程化就像打游戏通关——你可以研究攻略,但必须一关一关过,跳级只会触发更多隐藏BOSS。04最后是自动化。
自动化听起来很高科技,其实底层逻辑就四个字:减少决策。
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重复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。
把确定性的环节交给工具、系统,甚至外包,只保留需要主观判断的部分。
瑞·达里欧在《原则》中反复强调的“用原则替代决策”。
桥水基金的管理逻辑,就是将所有重复出现的问题归纳成明确的原则——比如“当市场波动超过5%时,立即启动对冲策略”,或者“团队成员连续三次未达成目标,必须重新评估其岗位匹配度”。
这些原则从过去无数次的错误和成功中提炼出的规律。核心作用是让机器或团队在遇到同类问题时,不需要再开会讨论、纠结权衡,直接按既定规则执行。
自动化不是为了偷懒,而是为了把人的价值集中在“变量”上——只有变化的部分才需要智慧。
05
那么,按这个步骤走,就能解决所有复杂问题吗?
当然不是。
降维思考法最大的陷阱,是让人误以为世界非黑即白。
实际上,大多数问题在简化、标准、流程、自动化的过程中,会不断冒出新的变量。
要敢于接受这种不确定性,却不被它牵着走。
就像台风中的舵手——风向随时会变,但罗盘永远指着北极。
复杂问题的本质,从来不是问题本身,而是你看问题的维度。
站得足够高,它就变成一张平面图;钻得足够深,它就剩下一粒沙。
到最后你会发现,所谓的“降维”,不过是回归常识——常识就是最锋利的刀,能切开任何故作高深的谜团。
图片
END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